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75年风雨兼程,75年砥砺前行。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作为全国模范教师和甘肃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成员,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二级教授柴守玺,自1983年大学毕业以来,他的工作生活紧密地与祖国的辉煌历程交织在一起,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农业科技领域默默耕耘,为甘肃省乃至全国的旱作农业科技发展贡献着力量,书写农业发展新篇章。
柴守玺(左一)在实验室为学生授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宝强 摄
9月27日上午,记者见到柴守玺时,他穿着白大褂,正在甘肃农业大学农科楼实验室,一边认真地做实验、记录数据,一边指导着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指出,积极发展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新奥天天免费资料单双中特。
“总书记的嘱托,让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 柴守玺说。
柴守玺教授带着学生做实验。
出生在会宁的柴守玺,对干旱有刻骨铭心的体验,他从小立志旱作农业,41年矢志不移新澳最新最快资料新澳50期。
“良种良法是旱作农业的两大抓手,北方旱作区耕地面积大,发展旱作农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柴守玺说,通过旱农技术创新,提高现有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仍有很大增产潜力,是我国粮食今后的主要增产潜力带。
回首过去,他感慨万千。“新中国成立75年来,甘肃省乃至我国的科技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柴守玺回忆起自己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农业生产条件艰苦,科技手段匮乏,靠天吃饭,农民们大多凭借经验种地,遇到干旱等自然灾害,往往束手无策。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变得高效、稳定。
柴守玺带领学生将试验带到田间地头。
为了筛选高产、抗逆、优质、适合不同环境种植的小麦新品种,柴守玺团队多年来深入田间地头,挖掘当地具有优良性状的小麦品种资源,经过大量试验和反复鉴定筛选,主持完成了西旱系列4个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其中西旱1号、西旱2号是西北和华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最先推出的两个国审旱地春小麦品种,实现了甘肃省小麦国审品种“零”的突破,及时解决了西北旱地春小麦优良品种严重短缺的难题。
柴守玺教授(左一)介绍旱区春小麦生长情况。
“西旱系列品种在甘肃和西北等干旱地区广泛种植,较当地对照品种普遍增产8%以上,亩增收40元以上。” 柴守玺说,“我们要不断创新,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品种,让农民增收致富。”
西北旱作区农业生产长期以来形成了“地膜当家”“化肥当家”的生产格局,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此,柴守玺探索出了适合不同地区的作物抗旱栽培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新澳天天彩正版资料。其中“旱地秸秆带状覆盖还田”技术分别在旱地小麦和旱地马铃薯上应用成功,2017和2018年,该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小麦抗旱保墒主推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
柴守玺查看旱地秸秆带状覆盖还田技术的应用示范情况。
“经过4年多点生产示范,在旱地小麦和马铃薯上,该技术产量与地膜覆盖持平,可大幅度节本增效。在旱地小麦上,秸秆带状覆盖种植效益较地膜覆盖亩增收140元,较传统无覆盖种植亩增收128元;在马铃薯上,较地膜和无覆盖分别亩增收220元和310元。” 柴守玺说,该技术生态意义重大,不仅抗旱保墒效果不亚于地膜,而且覆盖后还田,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减少化肥用量,每亩可省肥50元,这为我省大量剩余玉米秸秆提供了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新途径。
柴守玺查看旱地秸秆带状覆盖还田在马铃薯种植应用。
柴守玺长期担任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成员,他还把精力花在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上。“教学生重要,教农民怎样种好庄稼同样重要。我们不仅要研究出先进技术,还要把这些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让他们真正受益。” 柴守玺说,他最高兴的就是给农民做培训,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民,提高他们的种植水平和生产效益。
柴守玺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授课。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甘肃农业大学提供。
展望未来,柴守玺充满了期望和憧憬。“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科技兴农,我们的农业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柴守玺说,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到农业科技事业中来,为祖国的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柴守玺是无数科技工作者为祖国建设默默奉献的缩影。在广袤陇原,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