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20日,第八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在京举行,分论坛主题为“展望国际政经变局,共谋安全发展之道”。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新澳门今晚开特马开奖。
全球经济碎片化有什么具体表现?美欧等发达国家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背景下,还能相信经济全球化的韧性和生命力吗?《凤凰大参考》整理发言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核心提要
1. 刘振民表示,中美脱钩起源于特朗普政府,其动机是减少逆差并引导制造业回流,拜登政府则赋予其战略层面考量,禁止向中国出口先进技术,并开始“友岸外包”切断与中国合作。但从效果看,中美商品贸易在2022年创历史新高,2023年较2022年同比下降11.6%,“脱钩”还没对中美合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美欧等发达国家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针对中国所谓去风险行为不可能孤立和限制中国的发展,但将对全球产业链和国际经贸合作造成严重的破坏。
2.刘振民认为,单从经济角度看,过去几个月来,全球经济碎片化还在加剧。主要表现为关键航路受阻导致物流成本和商品价格大涨;脱钩、断链或去风险化等策略严重干扰各国经济合作;对俄经济制裁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国际经贸制度;美欧推行绿色壁垒的破坏性远超保护本国的范畴,将会严重影响未来20-30年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急需的新能源产品的生产和普及。全球经济面临巨大风险,当前全球经济的碎片化不是市场自发的行为,而是政治操纵的结果。
3新澳最新最快资料新澳50期. 刘振民指出,虽然经济全球化受到了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影响,但仍然具有很强的韧性和生命力。有六点理由:世界统一大市场已经建立,全球南方国家不会允许世界统一大市场再次回归阵营化;大国共识仍在支撑全球贸易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修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面;区域价值链并不封闭,区域市场外国直接投资会增加;碳中和相关投资将持续在4-5万亿美元,将刺激世界经济增长;地缘纷争无法改变中美欧在未来全球产业链的三足鼎立位置,而且在这三大经济体引导下,东亚、北美、中西欧区域增长机遇将扩大。
编辑|侯逸超 黄舒琪
▎ 2024年9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伊维拉在《2024世界贸易报告》发布现场。《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低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平均水平。但是,全球商业服务贸易同比增长9%,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增速,成为2023年全球贸易的亮点。图自WTO官方网站。
“我们避免了全球经济衰退,但情况仍不容乐观”
各位来宾,同事们、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参加第八届太和文明论坛。我想今天就围绕全球经济的碎片化与经济全球化的生命力主题给大家分享一些看法。
今年4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其更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其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上调至3.2%,比年初预测高出0.1个百分比。报告强调,全球经济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但仍面临各种不确定性。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当时特别强调,“我们避免了全球经济衰退,但情况仍不容乐观”。他甚至向全世界发出警告说,我们正处于令人失望的十年。他的失望不仅仅基于IMF对全球经济增长率的分析与预测:2023年为3.2%,2024年还停留在3.2%,预计2025年还将是3.2%。
当然,大家都知道,IMF的预测值在各个国际机构当中最高的,有的预测比这个还要低。而且我要说的是,IMF总裁的失望反映了IMF对当今世界动荡加剧,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担心与忧虑。
全球经济低迷,背景复杂,原因很多,今天下午的分论坛将触及许多方面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金融、气候变化等各个方面,包括全球地缘冲突还在恶化。2024新澳资料免费精准
全球经济碎片化,是市场自发还是政府操纵?
单从经济角度看,过去几个月来,我们看到的是全球经济的碎片化还在加剧新奥天天彩资料免费提供。
第一,关键航路受阻,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影响,物流成本和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乌克兰冲突引起的黑海海峡商业航运停滞,加沙冲突引发了红海危机,阻断了亚洲通往欧洲最便捷的海上航路。干旱引发的巴拿马运河的限制性航行严重影响了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上运输。这意味着全球供应链中的五大中转点已有三个受到了地缘政治冲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维护全球航路的畅通,已成为恢复和保持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脱钩、断链或去风险化等策略,不仅严重干扰了美国与中国、欧盟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而且造成很坏的世界性影响。多年来,美中欧一直是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三大经济体。2023年,世界GDP达104.79万亿美元,其中美中欧三大经济体的GDP加起来达58.7万亿美元,占56%,前几年比这个数字还高,占60%左右。这三大经济体的体量太大了,所以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成为影响全球合作的风向标。
美国与中国的脱钩断链起始于特朗普政府,特朗普政府的动机可能是想通过高关税限制与中国的进口,减少贸易逆差,并引导一些制造业回流。拜登政府为脱钩和去风险行为赋予了战略层面的考量,从尖端半导体到其他先进技术,一方面禁止向中国出口,另一方面开始所谓友岸外包,切断了与中国的合作。
从实际效果看,脱钩是有限的,2022年,中美商品贸易创历史新高,中欧贸易也在增长。2023年,中美贸易比2022年同比下降11.6%,中欧贸易比2022年同比下降0.33%,但是脱钩还没有对中美合作、中欧合作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针对中国所谓去风险行为不可能孤立和限制中国的发展,但将对全球产业链和国际经贸合作造成严重的破坏。
第三,经济制裁一直是二战结束以来一些大国采用的外交手段之一,有些是合理合法的,如经过联合国授权的制裁,但多数制裁是单方面的。历史上,多数情况下,对一国的制裁仅对某个国家带来损失,不会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影响。但2022年2月乌克兰战争暴发以来,俄罗斯遭受制裁的情况,则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国际经贸制度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我不去评判这个制裁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问题,我只说制裁的经济影响。
俄罗斯作为世界十大经济体之一,2011年加入WTO后,曾经为世界贸易体系的完善、完整性增添了不少光彩。但当前在遭受制裁的情况下,俄罗斯创立了一套规避制裁的经济合作网络,显而易见,这一网络加剧了全球经济的碎片化。
第四,美欧推行的绿色壁垒在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碎片化。过去两年多来,针对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绿色低碳产品,特别是已获得世界各国认可的光伏风电装备以及电动汽车。美欧先后掀起了构筑绿色壁垒的浪潮。2022年8月16日,美国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目标是为本国电动车等新能源产品提供巨额的额外补贴,限制从外部进口,保护本国产业。
2023年3月16日,欧盟发布了《净零工业法》和《关键原材料法》,其目标是将光伏等八个领域的净零技术产品的40%控制在欧盟国家内部生产。更为可怕的是,2023年4月18日,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先后通过了欧盟碳边境调解机制即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这实际上就是一部碳税法。该法案于2023年5月16日发布,目前仍处于过渡期,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
该碳税机制是欧盟针对部分进口产品或碳排放量设定的标准,要求进口到欧盟或者从欧盟出口的高碳产品缴纳相应额度的税费或者退还相应的碳配额度。涉及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产品和氢产品,这意味着今后凡进入欧盟市场的此类产品,均需获得碳行业的认证。在缺少WTO体系下的绿色标准大环境下,美国标准推进绿色壁垒的破坏性也远远超越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产业链的范畴,将会严重影响未来20-30年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急需的新能源产品的生产和普及。
女士们、先生们,以上提到的四个问题还不是当前全球经济碎片化的全貌,但已让我们看到了全球经济面临的巨大风险。我们也从中看到,当前全球经济的碎片化不是市场自发的行为,而是政治操纵的结果。2023年初,哈佛大学经济学院丹尼尔·罗德里克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到,世界主要大国安全机构能够操控经济的趋势将威胁全球的稳定,结果可能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危险。
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背景下,还能相信经济全球化的生命力吗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有句谚语,拨开乌云见晴天,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人类要重视全球经济碎片化的危害性,努力避免碎片化进一步加剧。同时,我们有必要看到,经济全球化虽然受到了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影响,但经济全球化仍然具有很强的韧性和生命力。
第一,我们要看到,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后,随着中国2001年加入和俄罗斯2011年加入,人类已完成了世界统一大市场的建立。这个大市场不可能由于个别国家的行为而改变,全球南方国家不会允许世界统一大市场再次回归阵营化。
第二,我们要看到,随着WTO的建立,世界上已形成了一个以WTO为中心,众多区域贸易安排以及双边贸易安排所支撑的全球贸易体系。面对当前的地缘政治冲突,没有大国之间以及主要集团之间的共识,它的效率可能受到影响,但这个体系难以改变。
第三,我们要看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成为修补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欧盟到非盟,从北美自贸区到加勒比自贸区,区域贸易安排正在成为推动区域增长的重要的平台。我们中国所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即RCEP于2023年6月2日被其所有15个成员国生效,作为迄今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RCEP对促进区域合作已释放出巨大能量。
在2023年全球贸易普遍下降的背景下,RCEP区域中间品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上升至66%,展示出较高的稳定性,预计到2030年前后,东盟GDP将达到6.6万亿美元左右,将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欧盟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预计到2035年,亚洲的GDP占世界的比重将由2021年的39.1%上升到45%-50%左右。
第四,我们要看到,全球经济碎片化的同时,也催生了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包括四点:一是全球生产网络将出现多个区域或次区域生产中心,从而使产业链区域化。二是依赖于区域内资源和商品的本地化生产,将不断增长,但区域价值链不会是封闭的。三是国际投资包括区域外投资仍是区域价值链的主要驱动因素。四是全球性外国直接投资(即FDI)会下降,但区域市场型的FDI将增加。
第五,绿色低碳投资和支持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将成为2050年前的世界投资重点,将是各国合作推进的主要目标。2015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制定了《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包括17大目标和169个子目标。去年联大进行了中期评估,认为已经落实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不足15%,因此,未来7年中,各国要加大投资,推进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为落实2015年制定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去年在迪拜召开的气候大会上,作了首次全球盘点。通过了《阿联酋共识》,决定启动全球性的有序脱离化石燃料的能源转型进程,以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全球碳中和。有关国际机构预测,2030年前,全球每年需要4.3万亿美元的投资,2050年前,全球每年需要5万亿美元的投资。钱从哪来还没着落,但这两个投资将会极大引导和刺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
第六,我们要看到的是,目前的地缘政治纷争难以改变美国、欧盟、中国三大经济体在未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三足鼎立的核心地位。一是美国将在诸多产业继续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上游位置,制造业回流涌现,它将继续把生产分解至各国、各地区进行,但将更多的利用近岸市场和友岸外包,对优势产业价值链的掌控将继续加强。二是欧洲将继续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但与美国相似,将更加重视对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参与和掌控。三是中国是全球最大制造业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全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保持好优势的同时,将不断向高端附加值环节攀升。地缘政治引发的产业回流,生产近岸化、友岸外包,对中国产生巨大压力和影响,但难以撼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国家的地位,中国对国际投资仍具有重要的吸引力。
同时我们要看到,在中美欧三大经济体的引领下,东亚、北美、中西欧三大区域产业链的分工体系将得以拓展,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机遇将继续扩大。
一是东亚、中日韩在内的东北亚的日本和传统产业将继续南下,向东南亚及南亚扩张,这将助推亚洲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二是北美,以墨西哥为代表的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正在逐步出现新的出口加工型产业集群。三是欧洲,受乌克兰战争影响,欧洲的投资由多年来的从西向东转为从东向西回流,并向南延伸至地中海沿岸,欧洲经济的韧性仍然很强。
最后,我们对经济全球化的生命力充满信心的同时一定要看到,当今世界南北差距还在扩大,各国均需重视和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帮助,特别加大对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的支持,推动世界经济向着公平、公正、平等的方向努力,逐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谢谢大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